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47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在此之前,歐盟國家監管機關接獲數十起接種AZ疫苗後出現腦血管血栓案例,一些人因此喪命,促使多個國家暫停施打AZ疫苗。
至於和我們人種分布較為相近的韓國,目前接種88.7萬劑,尚未出現腦靜脈栓塞不良反應事件的回報。由於疫苗為多劑型包裝,為減少疫苗耗損,請依預約時間,攜帶健保卡等身分證明文件準時前往接種。
而巴西的部分,由於疫情仍持續升溫,因此維持原本集中檢疫之規定。各國/地區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 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寮國、諾魯、馬紹爾群島、不丹、澳洲、新加坡、越南。EMA將針對AZ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提出建議 莊人祥發言人也於今日疫情記者會上,針對AZ疫苗的不良事件進行說明。而瀰漫性血管內栓塞的發生機率,又比腦靜脈栓塞更低。而由於英國、南非共和國及史瓦帝尼王國等3個國家,疫情已過高峰且呈明顯下降,10日起自英國、南非、史瓦帝尼入境者,可至防疫旅宿或1人1戶居家檢疫14天,無須再入住集中檢疫所。
加拿大與澳洲也都尚未有回報個案。歐盟、德國和丹麥部分,接種AZ疫苗後出現腦靜脈栓塞不良反應事件的機率,則為百萬分之8.9-13.3之間。布拉克莫主張,人類獨有「模仿」這種社會學習機制,才能讓迷因在人類的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之間傳播
我真的看不出迷因理論的可證偽性在哪,如果我把迷因改成是「魔鬼的力量」,好像也不太違和。無論這想法是不是硬道理,只要夠多人相信,也就成了迷因,就像迷因的理論本身。迷因包羅萬象,包括音樂旋律、單詞、信仰、禮儀、發明、觀念、故事、食譜、宣傳語或是流行的服飾等等。這個超脫基因的迷因,有多厲害呢?我個人覺得,最厲害之處,是連自私的基因都沒戲唱,基因打造了我們的身體和腦袋,是為了讓我們傳宗接代,然而台灣的出生率一再破新低的紀錄,基因再自私,比不過人的自私,快傳不下去了,而不婚不生的迷因,說不定有天會徹底打趴基因。
老實說,我不認為有什麼《迷因》中提到的例子,非得要用迷因理論才能解釋得通,而且迷因理論還有把事物過度化約之嫌,反而無法觸及事物的不同面向及複雜性。基因的複製是有基本的生物規律可循的,不管是有性或無性生殖,還是水平基因轉移,基因的傳播也有跡可循,而基因突變在族群中頻律的上升或下降,也有數學公式可計算,並且有實驗室和田野的研究資料可驗證,可是迷因無論是流芳百世或曇花一現,似乎也只能說那是在大腦間複製能力的差別,那麼要怎麼定義且定量這種複製能力呢? 要事後諸葛,真的不太難。
布拉克莫主張,人類獨有「模仿」這種社會學習機制,才能讓迷因在人類的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之間傳播。就像基因一樣,迷因能爭取你的眼球和注意力,爭先恐後地把自己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自私的基因解釋了利他行為等為何會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天擇下產生。儘管布拉克莫很清楚不能全都歸咎於迷因,可是她在書中卻一直如此。
另外,迷因對人類各種流行事物的解釋力,和自私的基因可解釋的現象之說服力,似乎不在同一個等級上。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會提高迷因的保存期限嗎? 《自私的基因》是本很有說服力的好書,把天擇挑選的單位化約成了基因,越能快速複製且擴散的基因,就越能夠獲得天擇的青睞,個體不過是基因的載體,只要能夠讓基因傳播得無遠弗屆,個人的犠牲又算得了什麼呢?這個自私的基因理論,能夠解釋我們人類的一些行為,而道金斯在這部讓他名聲大噪的作品中創造的「迷因」,用以傳達「文化傳遞單位」的概念。為此,也爆出一堆迷因梗圖,甚至還有人早成立了「台灣迷因 taiwan meme」的粉絲專頁。迷因就是「複制子」,有些迷因硬是比另一些迷因更多產,傳播的過程中,也會跟著突變和演化。
人類渴求解釋的心理,自然把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當作安身立命的道理。迷因也會在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無意識的突變。
文:Gene 你讀過經典《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嗎?即使沒有,許多人仍能夠琅琅上口說出「自私的基因」這名詞,甚至我還不只一次看到不學無術的部落客大言不慚地說,人是自私的,因為連基因都是自私的,卻不知「自私的基因」是為了解釋為何「人會演化過程中出現利他行為」而發展的概念。可是,當迷因可以解釋太多現象時,反而啥都解釋不了。
我並非完全不相信迷因的存在,只是仍認為迷因理論實在太不嚴謹、紮實了,沒有必要過度追捧。在網路和手機年代,各種無奇不有的迷因現像,更是能夠舖天蓋地來席捲四方,而政客、網紅也能一夜爆紅,假新聞也能遍地開花。從這個書名流傳的狀況來看,「自私的基因」也成了一種迷因,而「迷因」也成了種迷因。例如為了免費吃壽司郎的大餐而改名鮭魚的宅行為。我們人類正常上只能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而迷因則能在世代中水平傳遞,也能跨世代交流。布拉克莫也無法否認,迷因理論也非書中所有案例的唯一解釋。
人類的語言能力,讓迷因的傳播勢不可擋。來談談我對迷因理論的看法。
然而,布拉克莫在《迷因》其實也誠實地承認,迷因理論也搞不清楚,為何有些迷因特別成功,導致其預測力不佳。究竟啥是迷因呢?簡單說,就是在你臉書動態牆上洗版的玩意兒。
這些迷因,可能過沒多久,就沒人認得了,像極了愛情。因為迷因已經成了迷因,只要大家都繼續傳播這個迷因的迷因,迷因就會永垂不朽。
有些很宅的迷因,能夠在短時間傳播得很成功且迅速,但卻無法長久流傳,例如流行語、音樂,或最新流行的時尚風潮等等,有些則能夠成功地流傳數千年,例如猶太人的宗教律法等等。如果我知道該如何打造成功的迷因,就把我這迷因黑對迷因的質疑也弄成迷因好了,然後全世界都不相信有迷因,只有我才能傳播迷因,太迷因了。我們擅長、也喜愛模仿他人,迷因就這樣傳遞開來。《迷因》最大的賣點,可能就是人類與獸不同的模仿能力吧。
不管我們相信與否,就有幾位作者,為迷因的理論著書立說,像英國心理學家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就因為生重病時讀了篇有關迷因的文章,深受迷因著迷,因此寫了這本《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The Meme Machine)。迷因解釋了農耕的傳播?解釋了音樂旋律的流行?還有宗教的擴散?其實,不管是啥,只要全人類或相當一部分人類信奉和傳播的,就可以是迷因,川普和韓國瑜也可以是迷因,改名鮭魚也是迷因
在「廣島模式」當中,四者之間交流頻繁、機制運作順暢,才得以呈現出今日鯉魚隊在廣島當地備受愛戴的風貌。此一經營意識的轉向也引發了10年後的廣島熱潮。
這樣的危機意識,讓鯉魚隊球團重新思考與地方間的關係,從而開始強化與地方間的連結。在功能論的視角上,由於原爆使得原本不相識的廣島地方居民產生了共同的體驗,而這一體驗也就進一步強化了群體間的內部整合,這時成立的鯉魚隊事實的乘載了沉重的歷史記憶,成為了廣島復興的象徵,而這樣的功能在今日依舊可見。
另外也有許多廣島地方政府會透過比賽的機會,於球場舉行觀光或特產宣傳活動,以增加地方曝光度。鯉魚隊1975-2019觀眾入場數推移,筆者自行繪製 除了硬體設備以外,如上述所提到的,鯉魚隊在2004年以後重新認知到與地方連結的重要性,因此在每一場主場比賽幾乎都有相關的「地域交流活動」,前述的「和平之夜」便是一例。由於舊廣島市民球場設備老舊、環境髒亂,使得許多居民對於進場看球感到卻步。除此之外,鯉魚隊球團也會出於「報恩」之心,不定期捐贈金錢予廣島市政府等地方自治體以從事運動振興等事業,以上行為都使鯉魚隊得以進一步與地方團體建立更深的連結。
事實上,鯉魚隊近年來在地方經營上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這也是鯉魚隊除了歷史記憶外的另一個讚地化因素——「經營意識」。筆者所藏之2019和平之夜報紙 在和平之夜中,球團也會邀請有此歷史經驗的家庭及家屬前往分享,傳承歷史記憶。
因為廣島原爆而團結,但又遠不只如此 從2008年開始,鯉魚隊便開始於每年的8月6號左右的主場賽事舉辦「和平之夜」的活動,當天進場的民眾皆可獲得一張綠色「和平之夜報紙(ピースナイター新聞,若為內野最上層則為紅色版本,該處為25m高,同時也是廣島原爆圓頂屋的高度)」。在球場當中,鯉魚隊下了許多苦心設計,包括不售門票位置限制,所有人皆可環遊球場一周的「遊環結構」、充滿樂趣的不同座位席次,甚至有可以一邊觀戰一邊烤肉的烤肉席,這些努力都使得進場觀戰的人數大幅提升。
而這樣的活動也促成了歷史的「可視化」,亦即讓原本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得以透過和平之夜來體感此一歷史記憶,而球團方面也透過乘載廣島地區獨特的歷史經驗片段,與地方之間的連結進一步得到強化。當時廣島居民對於戰績低迷,入場人數連續兩年(2003年及2004年)不到一百萬人次的鯉魚隊深感危機,擔心鯉魚隊是否也要步上轉賣一途。
发表评论